日牵集团精进读书月系列之 ——《三精管理》读书心得与体会 辽宁鸿云智慧托盘有限公司 季王庚
Source: | Time:2025/09/01 | Browse:
作为车间生产主任,每日面对的是机器轰鸣的生产线、流转不息的物料和几十上百名一线员工,效率、质量、成本是压在肩头的“三座山”。初读《三精管理》时,本以为这是一本侧重顶层设计的理论书,深入研读后才发现,书中“组织精健化、管理精细化、经营精益化”的核心思想,恰恰为车间管理提供了可落地的行动指南。结合车间实际工作,我对“三精”有了更具体的理解,也找到了破解生产难题的突破口。
一、以“组织精健化”为基,让车间“骨骼”更硬朗
书中提到“组织精健化的核心是精简高效,让每个岗位都创造价值”,这对车间管理尤为关键。过去,我们车间存在“岗多人杂、责任模糊”的问题:物料员既要管配料又要管入库,班组长既要盯生产又要兼质检,导致旺季时常常手忙脚乱,出错率居高不下。这正是组织架构“臃肿”带来的内耗——岗位权责不清就像机器齿轮卡壳,再强的动力也难以传导。
对照“职能层级化”理念,我重新梳理了车间岗位体系:将原本“一锅端”的工作拆解为“生产执行、物料保障、质量监督”三大模块,明确班组长专注生产调度,设立专职物料员负责物料流转,指定质检专员驻线抽检。同时,推行“一人多能但一岗专责”,比如培养操作工掌握2-3道工序的技能,但日常工作中只固定承担1道核心工序,避免因“多岗混岗”导致的操作不熟练。
实施3个月后,最明显的变化是“扯皮少了,响应快了”。过去物料短缺时,操作工找班组长、班组长找仓库,一圈下来耽误半小时;现在物料员直接对接各工序,提前1小时备料,停机等待时间减少了40%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车间的“精健”,不在于人少,而在于每个岗位都像精密齿轮,既独立运转,又高效咬合。
二、以“管理精细化”为要,让生产“血肉”更紧实
《三精管理》中“成本对标化”和“质量贯标化”的理念,戳中了车间管理的痛点。我们车间曾长期面临两个难题:一是原材料损耗率忽高忽低,每月差异能达到3%;二是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在95%左右徘徊,难以突破。这些问题看似是操作失误,实则是管理缺乏“精细刻度”的体现——没有明确的标准,员工就容易凭经验做事;没有量化的对标,改进就无从谈起。
质量管控上,我们推行“质量控制点可视化”。把过去笼统的“产品合格”拆解为12个具体指标,比如“焊点光滑度”“尺寸误差范围”等,每个指标都标注在操作台上的看板上。操作工每完成一件产品,先对照看板自检,再由质检专员复核。对新员工,我们制作了“质量问题对比图”,左边是合格样品照片,右边是常见瑕疵(如毛刺、变形),一目了然。
这让我明白,管理的“精细”不是吹毛求疵,而是用具体的标准和数据,让员工知道“好在哪里、差在哪里”。就像车间的机床需要定期校准刻度才能保证精度,管理也需要“刻度”来校准方向。
三、以“经营精益化”为魂,让效能“气血”更畅通
“经营精益化”强调“价值最优化”,对车间而言,就是让每一分钟的生产都创造最大价值。过去,我们习惯按订单“排满即生产”,常常出现“忙时堆货、闲时停机”的情况:月初订单少,设备利用率不足60%;月末赶工期,员工连轴转却还是延误。这本质是没有站在“经营”的角度看待生产,只算“产量账”,不算“效益账”。
借鉴“市场细分化”思路,我们对订单进行了分类管理:将订单按交货期分为“紧急单”(3天内)、“常规单”(7天内)、“储备单”(15天内)。每天早会,根据订单类型排产:紧急单优先用高效设备,常规单搭配储备单错峰生产,避免设备闲置。比如,过去闲置的3号机床,现在专门生产储备单,利用率提升到了85%。
结语:“三精”不是终点,而是持续精进的起点
读《三精管理》前,我总觉得车间管理是“按下葫芦起了瓢”,解决了效率问题,质量又出纰漏;控制了成本,员工积极性又受影响。如今才明白,“三精”是一个系统:组织精健化是“骨架”,决定了车间的运转框架;管理精细化是“血肉”,填充了执行的细节;经营精益化是“气血”,让整个系统充满活力。
作为生产主任,我的职责不仅是完成产量指标,更要让车间成为一个“精健、精细、精益”的有机体。未来,我会继续带着车间团队在实践中打磨“三精”,让每一台设备都高效运转,每一位员工都明确方向,每一件产品都承载价值——这或许就是“三精管理”在车间最生动的体现。